二维码
企业供需库
您所在的位置:企业供需库>企业黄页>浙江厂家>嘉兴市厂家>嘉兴浙江大学动物科学学院

嘉兴浙江大学动物科学学院

学校:教学

普通会员

公司黄页

诚信档案

公司详情

公司简介

浙江大学成立于1897年,前身"求是书院",是中国人早自己创办的新式高等学府之一。是首批进入国家"211工程"和"985工程"建设的大学之一。在长期的办学过程中,浙江大学以严谨的求是学风培养了大批人才,以执著的创新精神创造出了丰硕成果。

浙江大学师资队伍整体力量雄厚。现有中国科学院院士15名,中国工程院院士12名,973项目科学家9名,长江特聘(讲座)教授51名,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67名。高水平的研究生导师队伍和良好的科研实验条件,为开展高水平的研究生教育打下了坚实的基础。

浙江大学动物科学学院,于1999年7月由原浙江农业大学动物科学学院、蚕学系、饲料科学研究所合并组建而成,早追溯到1897年林启办的蚕学馆。学院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,以创建国内外的动物科学研究型学院为目标,发扬“厚德博学、慎思敦行”的院风,坚持以人为本、创新强院,积极探索研究型大学农业学科产学研有机结合的新思路、新模式,人才培养、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等各项工作和谐发展。

学院现有生物饲料安全与污染防控国家工程实验室(2008年新增),动物分子营养学教育部实验室、农业部动物营养与饲料科学开放实验室、农业部动物疫病病原学与免疫控制开放实验室(2008年新增)、浙江省饲料与动物营养实验室和浙江省动物预防医学实验室,浙江省饲料产业科技创新服务平台等。特种经济动物饲养(含:蚕、蜂等)为学科;动物营养与饲料科学为国家(培育)学科,农业部和浙江省学科;预防兽医学为浙江省学科。

学科涵盖畜牧学、兽医学、水产学3个一级学科;现有“畜牧学”博士后流动站和一级学科博士点;特种经济动物饲养、动物营养与饲料科学、动物遗传育种与繁殖、预防兽医学4个二级学科博士点;特种经济动物饲养、动物营养与饲料科学、动物遗传育种与繁殖、预防兽医学、基础兽医学、临床兽医学、食品科学、水产养殖学8个硕士点;动物科学、动物医学、蚕学、水产养殖学、生物资源科学5个本科专业,其中动物科学专业为国家本科特色专业。

全院现有教职员工103人,其中院士1人,教授33人,副教授40人。62人具有博士学位,占专任教科人员总数的82.67%。现有博士生导师26人,硕士生导师32人,长江特聘教授1人,求是特聘教授1人,有突出贡献中青年2人,国家杰出基金获得者3人,教育部跨(新)世纪人才5人,形成了一支梯队结构合理、学术水平优良、研究方向齐全的师资队伍。

学院现承担各级各类科研课题320项,其中国家自然科学基金31项,863、973、科技支撑等国家科技计划项目31项,省部级各类项目125项,国际科技合作项目9项,重大横向科研项目8项。2008年度完成实到科研经费4720万元,专任教师和科研人员人均科研经费66万元。2000年来,学院获得国家、省部级科技成果奖励48项。全院发表学术论文2800余篇,其中SCI收录论文674篇;出版专著、教材72部;获授权发明专利96件。

学院现有博士生136名、硕士生222名、全日制本科生169名、外国留学生8名。学院教育教学改革不断深化,“蚕学专业农工贸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”和“动物科学‘强基础、宽口径、重交叉’本科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与探索”两个项目先后于2001、2005年获得教学成果二等奖。动物科学专业的核心课程《动物营养学》2008年荣获国家精品称号。1篇博士学位论文入选2007年全国百篇博士学位论文。学院加快教育国际化步伐,开展“本科生海外科研计划”的创新研究与实践,取得初步成效。2008年本科出国率达14.6%,排名跃升全校第三位。建国以来,为国家培养了6000余名专业人才,其中博士154名、硕士538名、本专科生5273名、外国留学生129名。

学院拥有总价值4400余万元的科研教学仪器,能满足动物科学、动物医学和生物资源等领域的科研教学工作需要。拥有多媒体报告厅、多媒体教室、学生专用机房等现代化教学设施,以及实验牧场、实验蚕桑场、实验蜂场、动物医院等校内科教基地。

所设院系

学院下设三系六所:动物科技系、动物医学系、特种经济动物科学系;饲料科学研究所、动物预防医学研究所、奶业科学研究所、蚕蜂研究所、畜禽养殖与环境工程研究所、应用生物资源研究所。学院现有生物饲料安全与污染防控国家工程实验室,浙江大学动物分子营养学教育部实验室、农业部华东动物营养与饲料实验室、农业部动物病毒学实验室、浙江省饲料与动物营养实验室和浙江省动物预防医学实验室,浙江省饲料产业科技创新服务平台,杭州蜂业科技创新服务平台等。特种经济动物饲养(含:蚕、蜂等)为学科;动物营养与饲料科学为国家(培育)学科,同时也是农业部和浙江省学科;预防兽医学和动物遗传育种与繁殖学科为浙江省学科。“动物消化系统发育与功能研究”团队为教育部科技创新团队,“饲料研发与安全”、“重大动物传染病”团队为浙江省科技创新团队。

学科涵盖畜牧学、兽医学、水产学3个一级学科。现有“畜牧学”和“兽医学”博士后流动站,与生命科学学院共建“生物学”博士后流动站;有畜牧学一级学科(包括特种经济动物饲养、动物营养与饲料科学、动物遗传育种与繁殖3个二级学科),兽医学一级学科博士点;特种经济动物饲养、动物营养与饲料科学、动物遗传育种与繁殖、预防兽医学、基础兽医学、临床兽医学、食品科学、水产养殖学8个硕士点;动物科学(下设动物科学、蚕蜂科学、水产科学培养方向)、动物医学2个本科专业,其中动物科学专业为国家特色专业。

学院规模

全院现有教职员工149人,其中外聘院士1人,教授34人,副教授46人;教学科研人员具有博士学位。现有博士生导师33人,硕士生导师31人。入选国家“千人计划”1人,国家“科技创新人才”(万人计划)1人,国家“中青年学术技术人才”(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)1人,教育部“长江”特聘教授2人,浙江大学求是特聘教授2人,浙江大学求是讲座教授1人,有突出贡献中青年2人,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4人,浙江省教学名师1人,教育部“跨(新)世纪人才”8人,入选农业部行业科学家岗位教授8人。形成了一支梯队结构合理、学术水平优良、研究方向齐全的师资队伍。

学院现承担各级各类科研课题250多项,国家自然科学基金43项,其中2项、杰青1项;973计划项目1项,863计划、973计划、国家科技支撑计划等来源的课题等15项,省部级各类项目78项,国际科技合作项目3项,重大横向科研项目11项;2013年度实到科研经费4800余万元。2000年以来,学院获得国家、省部级科技成果奖励71项,其中周继勇教授主持的“传染性法氏囊病的防控新技术构建及其应用”荣获2013年度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,学院作为第二完成单位、周继勇教授作为主要完成者参加的“禽流感病毒进化、跨种感染及致病力分子机制研究”荣获2013年度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;“优质乳生产的奶牛营养调控与规范化饲养关键技术及应用”等3个项目先后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;发表学术论文3400余篇,其中SCI收录论文1345篇;出版专著、教材88部;获授权发明专利249项。

学院现有在读博士研究生170名、硕士研究生236名、本科生380名、攻读学位留学生8名。学院教育教学改革不断深化,“蚕学专业农工贸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”和“动物科学‘强基础、宽口径、重交叉’本科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与探索”两个项目先后获得教学成果二等奖。动物科学专业列为国家特色专业,《动物营养学》为国家精品课程,《动物生理学》、《饲料学》为浙江省精品课程。刘建新,杜爱芳和岩教授入选2013-2017年教育部高等学校教学指导委员会。2007年入选全国百篇博士学位论文1篇,2008、2010、2012年获全国百篇博士学位论文(提名)各1篇。学院加快教育国际化步伐,开展“本科生海外科研计划”的创新研究与实践,取得明显成效。

建国以来,学院为国家培养了6700余名专业人才,其中博士321名、硕士845名、本专科生5586名,外国留学生134名。

学院拥有总价值9600余万元的科研与教学仪器设备,能满足动物科学、动物医学、水产科学等领域的科研教学工作需要。拥有本科实验、多媒体报告厅、多媒体教室等现代化教学设施,以及实验牧场、实验蚕桑场、实验蜂场、动物医院等校内科教基地,并与企事业单位合作,设立了30多个校外实践基地。

学院十分重视对外学术交流和科技合作,已与美国、德国、日本、英国、法国、加拿大、韩国、澳大利亚、新西兰、泰国、芬兰、瑞典、挪威、印度、巴基斯坦等国30多所大学和科研机构建立了协作关系,并与联合国粮农组织(FAO)、国际原子能机构(IAEA)等国际机构有广泛联系。

现任领导

发展顾问——吴常信

院长——彭金荣

党委书记——潘炳龙

副院长——杜爱芳

副院长——汪以真

副书记——建军

学科设置

畜牧学一级学科:动物营养与饲料科学学科、动物遗传育种与繁殖、特种经济动物饲养

兽医学一级学科:预防兽医学、临床兽医学、基础兽医学

食品科学一级学科:动物食品科学学科

水产学一级学科:水产学科简介

教授

※刘建新※许梓荣※陈安国※汪以真※孙建义※邹晓庭※吴跃明※李卫芬※占秀安※冯杰

副教授及副高职人员

※詹勇※叶均安※余东游※友明※敏奇※钱利纯※胡彩虹※杨彩梅※卢建军※韩新燕※佳堃※杜华华

讲师及其他人员※刘红云※周绪霞※单体中※翀※新霞※汪海锋※任大喜※张洪波※许英蕾

特种经济动物饲养(含蚕、蜂等)是学科。该学科是根据国家教育部学科专业目录由原蚕学、蜂学以及特种学科为基础进行整合、构建而成,是一个历史悠久、特色鲜明、在农业科学领域具有重要影响的特色学科。本年度再次被评为国家学科。

学术队伍

现拥有正高职称教师13人,其中博士生导师11人;副高职称12人;教科人员中具有博士学位的教师比例高达80%。1人担任学术组织的常务理事,2人担任学术组织的主任委员,引进水产养殖、发育生物学教授各1位。已初步形成了一支年富力强、具有较高学术水平的人才队伍。

特色优势

本学科面向国民经济建设,以解决我国农业领域内具有重要地位的养蚕业、养蜂业和水产业中发生的重大基础理论问题和技术关键问题为目标。以蚕、蜂和水产经济动物为主要研究对象,以现代生物技术为主要手段,深入进行相关领域的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。已形成了五个主要研究方向,即种质资源与分子育种、生物机能与病害控制、生物反应器与基因工程、生物资源与材料工程以及水生生物资源与水产养殖,初步形成了较为明显的学科特色和优势。

科学研究

本学科坚持面向国际科学前沿,面向国民经济建设主战场,以解决我国农业领域内具有重要地位的养蚕业、养蜂业和水产业中的重大基础理论问题和技术关键问题为目标,深入开展相关领域的基础和应用研究。主持的国家973课题顺利通过中期检查,新获2项科技部863课题、2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和2项农业部公益项目。获省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,获得国家发明专利3项。发表论文数量和质量不断提高。

人才培养

学科牢固树立“育人为本,德育为先”的指导方针,始终把育人放在首要位置。大胆进行教育教学改革,确立“以学生为主体”的理念,创新课程体系与教学内容、方法、和手段,积极推进教育国际化战略,人才培养取得丰硕成果。

国际交流

邀请国外同类学科领域来华讲学和学术交流20余人次。受邀出国讲学6人次,参加国际学术会议40余人次,在国际学术会议上作特邀报告2人次。参与国际交流合作项目9项。有力扩大了本学科在国内外的影响,使本学科的学术地位和声誉得到进一步提高。

基础条件

本学科教学和科研设施齐全,现拥有总价值2000余万元的科研教学仪器和实验设备。拥有中外文藏书1.5万册,中外文期刊160种。新增为浙江省桑蚕茧科技创新服务平台、浙江省湖州市蚕桑科技创新服务平台、杭州市养蜂业科技创新服务平台的核心单位。在完善蚕蜂实验室和基地的基础上,新建了水产饲料加工实验室,较为完善的基础设施为教学和科研提供了有力保障。

生物饲料安全与污染防控国家工程实验室

针对养殖业和饲料工业面临的饲料资源短缺、环境污染严重和动物源食品安全隐患突出等瓶颈问题,开展动物产品安全的营养调控、安全性评价与检测等技术的研发,研制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抗病毒肽、功能性微生态制剂、生物免疫增强剂、有毒有害物质吸附添加剂等高技术产品,为生物饲料产业发展提供技术支撑。未来三年,获得动物产品安全的营养调控、低污染生物饲料制备、生物饲料的安全性评价等关键技术10-15套,开发生物饲料新产品5-8个,形成行业标准8-10项,授权发明专利25-30件。

教育部动物分子营养学实验室

本实验室以动物分子营养为,以安全绿色饲料添加剂及全价饲料、营养调控与基因表达、生物技术及饲料资源开发、动物营养与环境工程和动物胚胎营养工程为研究方向。在动物分子营养、饲用酶工程、动物介观营养、动物营养与环境工程、反刍动物营养调控与饲料利用等方面的研究处于国内和国际水平。

公司相关信息

商铺地址:

嘉兴浙江大学动物科学学院

商铺手机版:

嘉兴浙江大学动物科学学院手机版

企业类型 :

企业单位

经营模式:

生产商

您可能感兴趣的

(c)2012-2021 企业供需库 All Rights Reserved